在超重元素合成领域,第119号元素的争夺已进入白热化阶段。全球四大实验室投入超过2.3亿美元经费,这场持续12年的科学竞赛正面临关键突破。本文揭示2023年最新实验进展与技术博弈。
德国GSI实验室在2023年3月升级的UNILAC加速器达到8.7MeV/u束流强度,较2021年提升42%。其采用的钛-50+锫-249组合方案,理论合成概率提升至-32量级。而日本RIKEN的超导直线加速器则实现每秒5×1019个粒子轰击频率,创下新纪录。
值得注意的是,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充气反冲核谱仪(SHANS2)在2022年实验中成功捕获3个疑似119号元素α衰变链,但因半衰期仅17毫秒未能最终确认。
俄罗斯杜布纳联合核子研究所遭遇关键瓶颈:其储备的锫-249靶材仅剩0.38毫克,而生产1毫克需耗费18个月。这迫使团队转向锎-251+钒-51替代方案,尽管理论产率降低63%。
据《自然-物理》2023年6月报道,德国团队通过原子层沉积技术将锫靶厚度控制在300±5nm,使核反应截面增大1.8倍。
在衰变识别环节,各实验室的位置灵敏硅探测器空间分辨率已突破0.5μm。伯克利团队开发的4π带电粒子望远镜系统,能同时记录α粒子动能(精度±12keV)与衰变位置(±0.3mm)。
关键突破来自法国GANIL实验室的磁谱仪升级:其飞行时间探测器时间分辨率达80ps,配合人工神经网络实时分析,可将本底噪声压制到-5/小时量级。
超重元素稳定岛理论正面临修正:
模型 | 预言半衰期 | 预言结合能(MeV) |
---|---|---|
相对论平均场(RMF) | 210ms | 3.42 |
宏观-微观模型 | 57ms | 2.91 |
中国团队开发的量子蒙特卡洛算法在"天河三号"上模拟显示,119号元素可能具有1p1/2质子幻数特性,这与传统壳模型预测相矛盾。
随着德国FAIR装置、中国HIAF加速器陆续投用,竞争进入最后阶段:
这场科学竞赛的胜者不仅将冠名新元素,更将验证超重元素稳定岛理论,重塑人类对物质边界的认知。正如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吉诺·塞格雷所言:"我们正在触碰元素周期表的绝对前沿。"
相关词条:超重元素稳定岛 | 锫靶制备技术 | 充气反冲核谱仪 | 相对论平均场理论 | HIAF加速器